克制,方为大智慧
世人常以为,那些能够成就丰功伟绩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,必然是英勇无畏、敢打敢拼之辈。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,凭借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魄力,向着目标奋勇迈进,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。在我们的想象中,这些成大事者似乎总是充满了激情与斗志,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果敢决绝,每一次行动都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。
然而,当我们翻开那部被誉为 “帝王教科书” 的《资治通鉴》,深入探寻历史的真相时,却惊异地发现,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在无数兴衰成败的故事背后,隐藏着一种更为深邃、更为顶级的智慧 —— 克制。这一观点,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,彻底颠覆了我们对成大事者的传统认知。在《资治通鉴》那卷帙浩繁的篇章中,千载兴衰如走马灯般一一浮现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,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历史,反复验证着一个铁一般的定律:放纵者易折,善制者方达至境 。那些被欲望蒙蔽双眼、肆意放纵自己的人,往往如流星般短暂绚烂,最终却以悲剧收场;而那些懂得克制、善于驾驭自己欲望的人,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站稳脚跟,实现自己的抱负,抵达成功的彼岸。
克制欲望,功成身退 —— 范蠡的抉择
春秋末年,吴越争霸的烽火照亮了历史的天空。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中,范蠡,这位越国的肱骨之臣,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,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。他凭借着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谋略,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,最终实现了 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 的千古壮举,成功复仇,使越国称霸于诸侯之间。一时间,范蠡声名远扬,成为了越国上下乃至整个天下瞩目的焦点。他的功绩,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,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,令人敬仰。他的名字,也被深深地铭刻在越国的史册上,成为了无数人传颂的英雄。
然而,就在越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,众人都在为功名利禄而欢呼雀跃之时,范蠡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决定 —— 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高官厚禄,选择了归隐山林。这个决定,犹如一颗重磅炸弹,在越国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。众人纷纷表示不解,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疯了,放着眼前的荣华富贵不要,却要去过那清苦的隐居生活。
但范蠡心里明白,盛极必衰乃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,就如同那昼夜交替、四季轮回一般,无法抗拒。如今的越国,虽然看似风光无限,达到了巅峰,但在这繁荣的背后,实则隐藏着诸多危机。而勾践此人,生性多疑,刻薄寡恩,只能与之共患难,却难以同享富贵。在越国最艰难的时刻,勾践能够虚心纳谏,与臣子们齐心协力,共同抵御外敌。但一旦局势稳定,他的本性便逐渐暴露出来。那些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,在他眼中,反而成为了威胁他权力的潜在隐患。范蠡深知,自己功高震主,如果继续留在勾践身边,享受这功名利禄,最终极有可能落得个兔死狗烹、鸟尽弓藏的悲惨下场。
于是,范蠡克制住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强烈欲望,决然地离开了越国朝堂这个权力的中心。他带着家人,悄然踏上了隐居的道路,如同一只自由自在的飞鸟,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。他改名换姓,在陶地定居下来,开始了自己全新的生活。在这里,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卓越的经营才能,做起了生意。他深知市场的规律和人性的弱点,善于把握时机,低买高卖。在经营过程中,他始终坚守着诚信的原则,童叟无欺,因此赢得了良好的口碑。没过多久,他便积累了巨额的财富,成为了当地赫赫有名的富商,被人们尊称为 “陶朱公”。
范蠡的故事,如同一部精彩绝伦的传奇,在历史的长河中久久流传。他的抉择,展现了他超凡的智慧和对欲望的强大克制力。他明白,功名利禄虽然诱人,但却如过眼云烟,转瞬即逝。只有克制住内心的欲望,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他的人生,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从容自在,充满了无尽的智慧与哲理,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和典范。
清醒自持,远离权力漩涡 —— 张良的智慧
秦末汉初,风云变幻,楚汉争霸的战火燃遍大地。在这乱世之中,张良,这位出身韩国贵族的谋士,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,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谋略,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他宛如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盘手,于帷幄之中从容布局,决胜于千里之外,为刘邦的霸业出谋划策,立下了赫赫战功 。
当刘邦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皇位,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之君后,为了彰显对功臣们的嘉奖,他决定对那些在战争中出生入死、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们进行分封。这一天,刘邦端坐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,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豪迈。他看着台下的臣子们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深知,没有这些人的支持与辅佐,自己是无法登上这至高无上的皇位的。于是,他大手一挥,对着张良说道:“子房,你为我出谋划策,助我夺得天下,功劳最大。朕封你为三万户侯,全国上下的地方随你挑选!” 刘邦本以为,张良听到如此丰厚的赏赐,定会感恩戴德,满心欢喜地接受。
然而,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张良却毫不犹豫地连连摆手,拒绝道:“陛下,这万万使不得,臣实在是受之有愧!” 这一回答,让在场的众人都惊愕不已,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。大家都不理解,张良为何要拒绝这令人梦寐以求的赏赐。在他们看来,这是莫大的荣耀和财富,是多少人一生都难以企及的。
张良之所以拒绝,并非他不懂得珍惜荣华富贵,相反,他太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了。他深知,刘邦虽然表面上对功臣们大加封赏,但内心深处却对这些手握重权、功高震主的臣子们充满了猜忌和防备。在刘邦的眼中,这些功臣们就像是一把把高悬在他头顶的利剑,随时都可能对他的皇位构成威胁。而此时的张良,已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,他的功劳之大,无人能及。若是他接受了这三万户侯的厚封,无疑会让自己成为刘邦心中最大的隐患,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。
于是,张良婉拒了刘邦的厚赏,只是谦逊地表示,自己不过是偶然得到黄石老人所赠的《太公兵法》,才有了辅佐陛下的能力。他还回忆起与刘邦初次相遇的场景,恳请刘邦将留县封给他,以纪念这份知遇之恩。刘邦见张良如此深明大义,心中十分欣慰,便答应了他的请求,改封他为 “留侯”。
此后,张良并没有沉浸在这来之不易的荣耀之中,而是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 —— 他选择了急流勇退,主动远离权力中心。他深知,朝堂之上,权力的争斗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稍有不慎,便会粉身碎骨。他以多病为由,闭门不出,不再参与朝廷的政事。即使偶尔参与一些政治事件,他也只是在幕后默默出谋划策,从不居功自傲。
在刘邦去世后,吕后逐渐掌握了实权,宫廷之中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。但张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远见,成功地避开了这场权力的漩涡,得以善终。他的家族,也因他的这一选择,成功保全了荣华富贵,世代得以享受安稳 。
张良的故事,让我们看到了克制欲望的力量。他在面对权力和财富的诱惑时,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,克制住内心的欲望,做出了正确的选择。他的智慧,不仅仅在于他的谋略和计策,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欲望的有效克制。他明白,功高震主是官场的大忌,只有懂得适可而止,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。他的一生,是智慧的一生,也是克制的一生,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示。
克制情绪,稳定大局 —— 谢安的境界
在东晋时期,那是一个风云变幻、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,前秦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之众的大军,气势汹汹地南下,目标直指东晋 。这百万大军,如同一片黑色的乌云,压得东晋上下喘不过气来。此前,东晋军队在与前秦的交锋中连连战败,如今得知前秦军已经逼近淝水,建康城里更是陷入了一片惶恐之中。百姓们人心惶惶,街头巷尾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氛,大家都在担忧着国家的命运,不知道这场战争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灾难。
然而,就在这举国上下一片慌乱之际,东晋宰相谢安却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,镇定自若,沉稳得让人惊叹。他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,肩负起了指挥这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之战的重任。他深知,自己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,都将对整个战局产生重大的影响。于是,他冷静地调兵遣将,派出弟弟谢石、侄子谢玄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前秦的进攻。这八万兵力,在百万大军面前,无疑显得十分渺小,就如同沧海一粟,但谢安却对他们充满了信心,相信他们能够创造奇迹。
开战之时,前秦的兵力是东晋的十倍多,晋军必败似乎几成定局。然而,坐镇建康的谢安却似乎并没有丝毫的担忧。《世说新语・雅量》中记载了这样一幅画面:东晋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、拼死厮杀之时,谢安却怡然自得地与客人下着围棋。他的脸上,没有一丝焦虑和紧张,仿佛眼前的这场战争与他毫无关系。棋盘上,黑白棋子相互交错,如同战场上的千军万马在厮杀。谢安的眼神专注而平静,他的手指轻轻夹起棋子,不紧不慢地落在棋盘上,每一步都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。
棋局正进行到激烈之处,从前线派来的信使匆匆赶到。信使一路快马加鞭,风尘仆仆,脸上还带着战场上的硝烟和疲惫。他将一封密信呈递给谢安,这封信,承载着前线的最新战况,关乎着东晋的生死存亡。谢安接过信,缓缓展开,目光在信纸上快速扫过。看完信后,他的脸上没有露出任何表情,既没有因为胜利而喜悦,也没有因为失败而沮丧。他轻轻地将信放在一旁,就好像这只是一封普通的信件,然后继续专注于眼前的棋局。
客人坐在对面,看到信使的到来,心中早已充满了好奇和担忧。他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,开口询问谢安:“前线战事究竟如何?” 谢安不紧不慢地抬起头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从容和淡定,平静地回答道:“小儿辈大破贼。” 他的声音,沉稳而有力,仿佛在诉说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。他的神态举止,和平时没有任何区别,仿佛这场战争的胜利,早在他的预料之中。
客人听到这个消息,顿时惊得目瞪口呆。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如此重大的胜利,谢安竟然如此平静地说出来。他本以为谢安会激动地跳起来,或者兴奋地与他分享这个好消息,但谢安的表现却让他大感意外。然而,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谢安下完围棋,回到里屋。当他走过门槛时,由于内心太过激动,竟然没有察觉到木屐上的齿子碰掉了。原来,他之前的镇定自若,都是在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,此刻回到无人之处,他才终于释放出了内心的喜悦 。
史书记载,淝水之战,晋军在战场上实现了大逆转。苻坚损兵折将,自己也身中利箭,狼狈不堪地孤身北返。苻坚兵败后,前秦国内陷入了混乱,两年后,苻坚也被人杀害。淝水之战,是谢安一手策划导演的神奇之战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。
谢安的这种克制情绪的能力,在关键时刻稳定了人心,让东晋的军民们看到了希望和信心。他深知,作为领袖,自己的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,影响到身边的每一个人。如果他表现出丝毫的慌乱和恐惧,那么整个东晋的士气将会一落千丈,这场战争也就必败无疑。因此,他选择了克制,将自己的情绪深埋心底,用镇定自若的外表,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。他的这种境界,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修养和智慧,更彰显了克制情绪在领导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。
现代社会中的欲望困境
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各种欲望诱惑的环境之中。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,五彩斑斓的广告铺天盖地,不断刺激着我们对物质的渴望。打开手机,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炫富、享乐的内容,让我们内心的攀比之心悄然滋生 。网络购物平台的便捷,更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,仿佛只要动动手指,就能将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收入囊中。
我们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,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,向往着奢华的生活方式。我们不断地追逐着名利,以为这些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。然而,当我们在欲望的驱使下,盲目地追求这些物质和虚荣时,却往往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。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浮躁,越来越空虚,始终无法找到真正的安宁和快乐 。
与此同时,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,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。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望,我们不得不拼命工作,加班加点,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休息时间。我们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,不停地运转,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在这种情况下,克制欲望的定力显得愈发稀缺 。
而古人,如范蠡、张良、谢安等人,他们在面对各种欲望和诱惑时,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,克制自己的欲望,做出正确的选择。他们的故事和智慧,就像一面镜子,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,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。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,我们更应该向古人学习,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,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。
总结:以克制为舟,渡欲望之海
《资治通鉴》中范蠡、张良、谢安等人的故事,跨越千年的时光,如同一座座明亮的灯塔,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,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。他们在面对权力、财富、荣耀以及情绪的波澜时,展现出的克制力,成为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珍贵的指引。
在当今这个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,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欲望的海洋中航行的船只,随时可能被汹涌的波涛吞噬。物质的丰富、信息的爆炸,让我们的欲望如同野草一般肆意生长。然而,正如古人所云:“欲不可纵,纵欲成灾。” 我们必须认识到,欲望并非洪水猛兽,但不加克制的欲望,必然会让我们迷失方向,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焦虑之中 。
让我们学会克制,在面对欲望的诱惑时,保持清醒的头脑,坚守内心的原则。克制,不是压抑,不是对美好生活的放弃,而是一种智慧,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洞察。它让我们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下,懂得珍惜真正重要的东西。它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保持平衡的关键,是我们实现自我价值、追求真正幸福的基石 。
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,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。让我们以范蠡、张良、谢安等人为榜样,用克制的力量驾驭欲望,让欲望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,而不是阻碍。让我们在克制中修炼自己,在克制中成就非凡人生,驶向那至简至深的人生彼岸 。
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门户网-炒股配资技巧-股市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