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操作,是真让人看不懂啊。
我们中国女篮,最近这是要去哪儿“进修”啊?合着是绕了一大圈,要去跟外国的俱乐部球队打比赛,这事儿怎么听着都透着点儿不对劲儿。怎么着,国内的联赛,就没有一个能让我们热热身的了?还是说,这“热身”的定义,已经升级到需要跨国界,找外国朋友来“陪练”了?
你说这话,我第一反应就是,这背后肯定有故事。你说,一个国家队,训练比赛,找谁练,那是看得出实力的。国内的联赛,CBA、WCBA,那些队伍,虽然比不上国际顶级,但好歹也是自家兄弟,熟悉了解,知己知彼。现在倒好,直接去找外国俱乐部,这不就相当于,你家孩子考试,家长不辅导,直接找个学霸家庭,让他们家的孩子,天天来家里考你家孩子?这不是明摆着,要让你家孩子,在这方面,差距太大了,才会这么干吗?
我最近刷到一个数据,说的是,国内的WCBA联赛,虽然这些年也在进步,但整体的对抗强度和节奏,跟欧洲那些联赛,尤其是那些强队,确实还有点儿差距。2023年,国际篮联的数据显示,欧洲几大联赛,像西班牙的LF Endesa,法国的LFB,她们的联赛强度,从注册球员数量到赛程密集度,再到球队的专业化程度,都比我们这边要成熟一些。这就好比,你拿的是一套初中教材,想跟上来,人家已经开始用大学的参考书了。
更何况,我们女篮这几年,成绩也不是说一直都很顶尖,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瓶颈期。在这样的时刻,找高水平的对手来过招,理论上是没错的。这有助于暴露问题,找出短板。但问题是,为什么是“外国俱乐部”?国内的这些俱乐部,难道就真的,一点儿用都没有了?还是说,我们宁愿花钱,去请别人来“虐”我们,也不愿意,在国内,把自己的联赛,“虐”得更强一些?
你说,这有没有可能,是为了省钱?我听着都想笑。跨国打比赛,飞机票、食宿、场地,还有给外国球队的费用,这些加起来,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。相比之下,在国内组织几场高质量的教学赛,或者邀请几支国外球队来华访问,可能成本反而会更低,而且效果也未必就差。所以,为了“省钱”才这么干,这个逻辑,我实在是不敢苟同。
那会不会是,国内的俱乐部,真的就“不给面子”?一说要打热身赛,国内的俱乐部就推三阻四,不是说球员要休息,就是说赛程排不开。这个可能性,也不是没有。毕竟,很多俱乐部,都是企业在支撑,盈利才是第一位的。要让她们心甘情愿地,为了国家队的训练,去牺牲自己的利益,这确实也难为人了。
但话说回来,国家队和国内联赛,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。国家队需要联赛输送人才,联赛也需要国家队的名声和带动来吸引关注。现在倒好,国家队训练,绕开了自己联赛的队伍,这给国内联赛的俱乐部,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号?是说,你们不够格,没法满足国家队的需求?还是说,你们不重要,国家队的利益,可以完全凌驾于你们之上?
你有没有想过,这种“外训”模式,对球员本身,有没有什么负面影响?长期跟不同风格、不同节奏的国外球队比赛,球员的战术理解,是否会被打乱?她们对国内联赛的熟悉度和适应性,会不会因此下降?这就像,你天天吃山珍海味,突然有一天,让你去吃窝窝头,你可能一下子就受不了。
我倒是觉得,这背后,可能还藏着更深层次的东西。是不是我们的教练组,对国内联赛的水平,实在是不抱希望了?他们觉得,国内联赛的对抗,已经“磨不掉”球员身上的“软毛病”了,所以必须得找更硬的“石头”,来把这些棱角,“磨”得更锋利。但即便如此,这种做法,也太过于“一刀切”了。
如果国内的联赛,真的能达到让国家队都觉得“够用”的水平,那我们整个篮球事业,不就真的起飞了吗?现在国家队选择“出海”训练,表面上看,是为了提升成绩,但长远来看,是不是也暴露了,我们对国内联赛建设的某种程度的“放弃”?
我昨天还看到有人在说,是不是因为国内的裁判尺度,跟国际比赛不一样,所以要出去适应一下?这个说法,我听着就觉得有点儿搞笑,又有点儿无奈。裁判尺度问题,那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,如果连自己的联赛,都无法营造出,一个公平公正,并且能和国际接轨的比赛环境,那才是真正的悲哀。
我脑子里现在闪过一个画面,就是教练组拿着一堆国外的比赛录像,对着球员说,“你看,人家就是这么打的,你们怎么就做不到?”然后,就开始了这种“出国集训”的操作。这就像,老师讲课,讲不懂,然后直接把学生送到人家学校去“旁听”。方法是简单粗暴了点,但效果呢?谁知道。
我觉得,这件事情,如果只是简单地归结为“实力差距”或者“资源配置”,那未免也太肤浅了。它牵扯到的,是整个国内篮球体系的建设,是联赛的运营模式,是俱乐部和国家队之间的关系,甚至是我们对“职业体育”的理解。
我们花了那么多钱,那么多精力,去培养一个队伍,去冲击世界大赛。结果到了关键时刻,却要在海外“另辟蹊径”来找“对手”。这让我不禁想问,我们国内的篮球,到底还剩下多少“自主造血”的能力?我们是不是,已经习惯了,依赖外部的“输血”,来维持自己的发展了?
我真的希望,这件事情,不是一次简单的“避重就轻”,或者说,是一种“治标不治本”的做法。我更希望,它能成为一个契机,让我们重新审视,国内联赛的建设,以及国家队和联赛之间,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健康、可持续的关系。
国家队在外面“磨练”,那国内的联赛呢?那些球员呢?她们是不是也应该被卷进来,一起接受这种“高强度”的训练?还是说,我们就这么,把目光,全部投向了远方,而忽略了,身边这些,同样需要成长的“土壤”?
你说,下一次,国家队再遇到这种“训练难题”的时候,还会是这样的选择吗?
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门户网-炒股配资技巧-股市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