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9年杜聿明获特赦,14年后参观毛主席旧居,笑着留给后人一句话
1960年7月,时任英国陆军元帅的蒙哥马利来中国访问,周总理和陈毅为他举行了欢迎宴会,宴会中,有一个人引起了众人的关注,他就是蒋介石曾经最看重的心腹将领杜聿明。他为何会出现在如此高级别的宴会上呢?
原来,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蒙哥马利曾担任非洲战区地中海战场的指挥官,而杜聿明则是中缅战场的指挥官,两人互相倾慕,对彼此的名声略有耳闻,正是考虑到两人有这样一层渊源,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专门邀请了杜聿明作陪。席间,蒙哥马利对杜聿明调侃道:“你的百万大军去哪里了?”
杜聿明抬头看了看坐在自己对面的陈毅,伸手指了指他,说道:“都送给他了。”
陈毅先是哈哈大笑,随后又郑重地摇了摇头,说道:“你可没这么大方呦,是我们一口一口吃掉的。”
现场的人听完,纷纷鼓起掌来,众人觥筹交错,宴会的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……
事后,再谈起这天宴会上的事情时,杜聿明感叹道:
“这当然是说笑话,真正说来,陈毅那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,因为国民党军队有一半是败在自己手里的,这方面我有切肤之痛,在心里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,就像过去机械化部队的战车,留在泥泞道路上的车辙……”
杜聿明参加这次宴会,其实距离他刚刚获得特赦才不过半年时间。
1959年12月4日,杜聿明收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特赦通知书,他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获得特赦的战犯。
杜聿明不仅在生活上受到了新中国的优待,而且在特赦后被安排了更多重要的工作,像杜聿明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仅从这一个小小的点上,便能看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格局和胸怀。
抗日名将杜聿明绝非浪得虚名
1904年11月28日,杜聿明出生在山西米脂县的一个地主家庭,父亲是清末的举人,还曾受到新思想浪潮的影响,参加了同盟会,在家乡期间,他还鼓动赶走清政府官吏,他本人甚至还参加了反袁运动。
或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,杜聿明从小便喜欢舞枪弄棒,少年时,杜聿明便承担起了一家人的营生,小小年纪的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慧,很快便掌握了经营家务的本领。16岁时,父亲回家,看到杜聿明每天操持家里的营生,荒废了学业,决定将其带到自己身边继续读书。就这样,杜聿明重新捡起了书本,进入了榆林中学学习。
1923年,从榆林中学毕业后,杜聿明跟随同乡人来到北京,打算报考北京大学,但在北京备考期间,他亲眼目睹了北洋军阀的丑恶行径,在革命思潮的熏陶下决心从军,报考黄埔军校。1924年,杜聿明南下广州,进入黄埔军校学习。
在校期间,杜聿明认真学习军事理论知识,熟练掌握枪、炮等武器的使用方法。毕业后,杜聿明参加了讨伐广东军阀陈炯明的战斗,战争中,杜聿明身先士卒,加入敢死队爬城攀攻,率先登上城楼,进入敌军营垒并打开城门让军队进入,战斗最终取得胜利。
1926年,北伐战争打响,杜聿明历经艰辛终于抵达南京,但不幸却被孙传芳部队抓获关进了监狱,后越狱逃到武汉。
1930年,杜聿明任国民党陆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第二十四团团长,在他的带领下,团内士兵训练有素,操练娴熟,获得了师长徐庭瑶的赞赏。
1932年,杜聿明奉命参加大别山“围剿”红军的行动,战斗中,杜聿明部穿插突袭,作战英勇,致使红军损害惨重。战后,杜聿明步步高升。次年,杜聿明率领部队同进犯热河的日本侵略军进行浴血奋战。
1936年,由于个人恩怨,杜聿明还曾在南京陆军交辎学校待过一段时间,负责训练指挥该校的机械化部队作战,同年10月5日,杜聿明获得国民政府少将军衔。杜聿明在交辎学校训练的机械化部队曾在“八·一三”淞沪抗日时阻击敌军,为抗日救亡做出过重大贡献。
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军时期,杜聿明担任国军第200师师长,在湖南湘潭整训期间,国民党长沙市警察局勾结放火队员企图焚烧湘潭城,杜聿明获知消息后,怒斥这一草菅人命的恶行,还派军收缴了防火队的相关器械,对这些人严加看管,湘潭百姓十分感谢杜聿明和200师的救命之恩。
1939年,日寇企图进攻南宁,开辟华南战场,杜聿明力挽狂澜,提出重要意见:
“乘敌孤军深入后援未济之时,集结优势兵力,配合地方民众,迅速反攻,以击破侵敌而恢复国际之重要交通。”
12月31日,杜聿明与兄弟部队连续作战十八天,取得了昆仑关大捷,粉碎了日寇的阴谋,挫败了日军的嚣张气焰。除了在中国境内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激战外,杜聿明还在1942年担任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,率军在缅甸作战。
国民党军内部派系林立,“内战”时有发生,1945年4月,杜聿明突然收到蒋介石的急电,要求他武力解除“云南王”龙云的全部武装,杜聿明满口答应。为避免爆发武力冲突,杜聿明和何应钦多次劝龙云自己辞职,但龙云始终拒绝。8月9日,蒋介石再次急召杜聿明前往重庆,并对其下达指示:
“你这次回去做解决龙云的准备工作,除军事准备外,还要对云南的通讯、交通及各机场作周密的布置,防止龙云逃跑。”
返回云南后,按照蒋介石指示,杜聿明耗时一个月之久,秘密做好了安排。
9月27日,蒋介石的亲笔信被送到了杜聿明手中,信中提到,若龙云坚决不服从命令,就集中火力炮击他所在的五华山,但同时也强调“绝对保证龙云的生命安全。”
10月14日,经过长期谋划,杜聿明终于完成了解除龙云武装的命令,并前往重庆复命,与蒋介石见面后,只见蒋介石满脸为难,有些吞吞吐吐地说道:
“你解决龙云对国家立了功,可是得罪了龙云。你应该为国家背过,任劳任怨。我表面上先公布将你撤职查办的命令,以后再任你别的职务。”
杜聿明则似乎早有预料,波澜不惊地回应道:
“只要于国家有利,个人不计较任何名利地位。”
两天后,蒋介石下令:
“杜聿明在云南处理失当,着即撤职查办。调任关麟征为云南警备总司令。”
表面上看,杜聿明被降了职,但实际上,在这时,他已经成长为蒋介石的心腹战将了,未来,在解放战争中更是成为了一只鹰犬。
解放战争失败沦为战俘,获得新中国优待
1945年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,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,负责与苏联接洽,准备接收东北主权。12月,迫于国际国内舆论压力,蒋介石一面假意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,一面又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进攻解放区。杜聿明赶在国共两党签订停战时间前,接连抢占诸多重要城市。
1946年6月,解放战争正式打响,战争初期,杜聿明率部开启猛烈攻势,在东北仅用半年时间,便先后拿下了一系列重要城市,随着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和谈协议,杜聿明占领整个东北的野心也搬上了台面,10月,杜聿明部在占领热河解放区后,继续向解放区推进,解放军以内线为主、内外线紧密配合的战略战术,在新开岭战役中大获全胜,挫败了国民党军的进攻,粉碎了其独吞东北的阴谋。
不过,这次失败并没有引起杜聿明重视,他坚持认为自己的战略没有错,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能的指挥军官。之后,解放军反攻势如破竹,杜聿明节节败退,他本人一筹莫展又忧郁成疾,最终难以亲自处理军政事务,无奈之下,只得落荒而逃,前往上海医治。
而国民党军大势已去,接连败仗不断。1948年底,解放军胜局已定,为避免更大伤亡,决定对国民党军展开政治宣传攻势,暂时停止了在陈官庄、青龙集等地区的进攻,随后,毛主席发表《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》,陈毅也给杜聿明写去一封信,不幸的是,这些都没能送到杜聿明手中。
“立即下令全军放下武器,停止抵抗,本军可以保证你们高级将领和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。只有这样,才是你们的唯一生路。你们想一想吧!如果你们觉得这样好,就这样办。如果你们还想打一下,那就再打一下,总归你们是要被解决的。”
杜聿明则向蒋介石提出三个解决方案:
上策是必要时放弃武汉、西安,集中力量与共军决战;中策是各兵团持久固守,争取“政治上的时间”(意即和谈);下策是突围。
1949年1月,眼看杜聿明部迟迟没有投降的意向,解放军发起了浩荡的反攻,国民党军在先后进行空中轰炸、投放毒气弹等支援下,仍然一触即垮,10日凌晨,国民党军突围失败,解放军活捉杜聿明。
自此,杜聿明开始了自己十年的战俘生活。
杜聿明被俘虏后,国民党内曾有多种声音宣传,称“杜聿明在炼狱中度过了数十年的悲惨生活”,但现实却恰恰相反,杜聿明在被俘后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待。他同宋希濂、黄维等人一起被关在了北京功德林路一号“功德林战犯管理所”。
杜聿明身患多种疾病:胃溃疡、肺结核、肾结核,当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毛主席、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带头缩衣节食,禁止铺张浪费,而杜聿明却经常能吃到鱼肉、鸡蛋等营养含量高的食物,他们每天作息规律、读书、改造,在管理人员的精心照料下,折磨杜聿明多年的身体顽疾逐渐痊愈,尤其在治疗他的脊椎炎时,政府更是不惜投入大量精力,为他特制了一具合身的石膏板,帮助他入睡。
狱中,杜聿明拜读了很多毛主席的著作,深深折服于这位伟大领袖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指挥才能,不仅写下读书笔记,更在思想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。
他曾表示:“有赤胆忠心之愿,要为人民事业而竭心尽力。”并给当时的国民党将领马师恭寄去了两封策反信。
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,杜聿明激动地感慨道:
“我对于抗美援朝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、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,保和平、卫祖国的豪情壮志,感到无比兴奋和敬佩。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确实站起来了。”
参观毛主席旧居,对工作人员说出了一句话
1959年12月4日,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特赦战犯大会召开,杜聿明独自一人坐在会场角落,他不认为自己能获得特赦。
“杜聿明!”
没想到,大会上第一个叫到的名字就是自己,杜聿明迟迟不敢相信,但他还是条件反射般答道:“有!”
话音刚落,杜聿明就走向主席台,面对着法官站立,随后,他双手颤抖地接过特赦通知书,深深地鞠了一躬,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座位,刚刚坐下,眼泪便夺眶而出。
获得特赦后,杜聿明在新中国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间,1961年3月,杜聿明担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文史专员,整理过去的经历。1963年,在周总理安排下,杜聿明与妻子在分离15年后终于团聚,他们一起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,前往南京、长沙、陕西多地进行参观。
1973年5月8日,杜聿明、宋希濂等前国军将领在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旧居,昔日的死对头居然来寻访毛主席曾留下的足迹,工作人员有些不解,但仍然热情接待了他们。
进入毛主席故居陈列馆,工作人员们先是带他们参观了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一些图片,对此,他们看得十分认真。随后,当走进播放有解放战争图片的陈列馆时,宋希濂为难地看了看杜聿明,在他耳边低声说道:“咱们就不进去了吧。”杜聿明则满脸坦荡,反问道:“为什么不进去?”宋希濂拉了拉杜聿明的袖子,说道:“战争败将,进去看了只有尴尬和难堪。”
听到宋希濂的回答后,杜聿明才真正明白了他们心中真正的想法,于是,他真诚地劝道:
首先,陈毅元帅曾经与我们交谈时,毫不避讳地说过自己在山东时打的第一仗便是败仗,共产党的将领从不避讳于谈论自己曾经打过的败仗,因为他们知道,只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,才能为未来的每一场胜仗奠定基础,他们的名将气度是军人的典范,值得学习。
其次,如果我们当初在解放战争中打赢了,或者将部队顺利带到了台湾,这样,便会推迟解放战争的胜利,从而推迟新中国的成立,这样不就是害了人民,我们打输了解放战争,对人民来说,也算是一件好事。
最后,听完杜聿明如此清晰有条理的论述,宋希濂等将领茅塞顿开,不再排斥进入解放战争展览馆。进入场馆内部,他们抬头看着这些战场的画面,一下子便身临其境,一切还历历在目。
离开解放战争展馆后,杜聿明感叹道:“毛主席果真是战神啊!”看到身边的人一脸困惑,杜聿明笑着跟工作人员交代道:请记得把这句话留给后人呀。
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是在每一次的实战中得到证实的,正是在战火的淬炼中才有了毛泽东军事思想,才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宝贵的财富。
解放战争后期,中共中央的总部设在西柏坡,那里只有一部电话、两幅地图、三套桌椅还有四间平房,就是在这里,毛主席运筹帷幄,决胜于千里之外,向前线发出了一封封电报。
解放战争中,国民党失败的原因除了民心尽失、内部腐败等原因外,单从毛主席和蒋介石在用人方面就可见高低:
蒋介石任人唯亲,而毛主席则任人唯贤。毛主席从没有在军校待过,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,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指挥千军万马夺取胜利,而蒋介石曾留学日本,正经的“科班出身”,但在军队中大搞派系,无疑是自掘坟墓,注定了失败的结局。
此外,毛主席只要用人就会放手大胆地下放权力,而蒋介石却多次“越级指挥”,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电话指挥着前线作战。在外作战,能得到统帅支持是十分重要的,解放战争中,三大战役环环相扣,毛主席与前线指挥将领频繁交流战略战术,在西柏坡这个小小的指挥部中,串联起了三大战役,一步一步带领解放军夺取了最终胜利。
从井冈山到延安,从西柏坡到北京,毛主席用实际行动证实了当初自己写下的豪情壮志: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,他的军事思想至今还吸引着全世界的军迷和专家们研究。
#瞭望中国抗战#
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门户网-炒股配资技巧-股市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